螺丝

500元出头还要啥自行车梵想S7701

发布时间:2024/12/12 18:18:11   

回想自己购买的第一块固态硬盘还是在年,是Intel的GB容量产品单价将近元。放到现在的年,差不多可以买1块14T或16T的机械硬盘(特价时候),再或者可以买2至3块2T的固态硬盘了。

近期正好又赶上存储颗粒供大于求,固态硬盘零售价一路走低,即使没有很强的购买需求,也让我忍不住出手购买。

在购买之前,针对自己的需求也做了一些分析:

①是买2.5吋SATA固态硬盘,还是买M.2接口固态硬盘?

答:买M.2接口固态硬盘。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台式机电脑是3A平台,主板是华硕的CrosshireVIIIHero,为XChipset,默认标配2个M.2(NVMe)接口的PCI-E4.0插槽。我的电脑里都是3.5吋机械硬盘和2.5吋早年购买的SATA固态硬盘,所以这次决定购买M.2接口产品,这样不会给机箱里已经爆满的硬盘仓位继续增加拥挤;其次我还可以把它当作超高速小体积移动硬盘(针对这个需求,我也购买了硬盘盒后续会做评测)。

②买PCI-E3.0还是买PCI-E4.0固态硬盘?

答:买PCI-E4.0固态硬盘。

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在产品、技术高度成熟前提下买新不买旧,首先,因为此时新产品售价比老款产品不会贵很多;其次,PCI-E4.0的硬盘速度峰值要比PCI-E3.0产品高2倍左右(PCI-E3.0x4带宽为32Gbps、PCI-E4.0x4带宽为64Gbps、已有展品但未上市的PCI-E5.0x4带宽为Gbps);再次,主板是PCI-E4.0接口要物尽其用嘛。

③买什么多大容量固态硬盘?

答:我个人目前推荐1TB版本。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目前大多数用户购买固态硬盘都会作为主盘,即系统盘(C盘)+高频应用盘(D盘),或者仅作为高频应用盘(D盘),如果是前者随着Win10/11系统的越来越臃肿,GB的系统盘是建议值,剩下-GB的空间可以作为D盘放应用程序(尤其是动辄几十、上百GB的游戏),而如果你买了GB或GB的产品如果是C盘+D盘的组合就会容易捉襟见肘,如果是仅作为D盘也许会好一点;其次,另一个关键点就是GB/GB和1TB产品在写入速度上会有很大差距,1TB版本基本比GB/GB版本高出1倍写入性能。

④不可调和的矛盾,品牌与价格怎么选?

答:就我个人而言的喜好是,在保证高参数前提下京东自营最便宜型号,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没有西数SN(元),也没有选三星Pro(元)的原因。基本相同的读写速度、一样的容量、一样5年质保,京东售后兜底。

综上所述

我选择了梵想STB版本。

PCI-E4.0产品,官方读写速度为MB/s和MB/s。

官方质保5年,购买京东自营,售后保障大幅提升。

价格各种优惠后元出头。

外观展示

就产品外观本身而言,也没有什么可多说的,不像显卡主板又是RGB灯、又是各种豪华外观用料。裸板的SSD,如果不加任何散热片,所有IC、颗粒上不细看型号,估计很难分清谁是哪家。

外包装很简单,大小厚度和一个iPhone14ProMax差不多,正面可以看到品牌、型号及质保时长。

内包装可以看到产品主、配件构成。

所有产品包括梵想S固态硬盘本身外,还有一套散热片、3个导热条、1个十字改锥、1个固定螺丝(还有1份说明书和4个散热片固定螺丝未入镜)。

梵想STB正面被型号贴纸覆盖,可以看到型号及产品序列号信息。S系列产品有GB、1TB和2TB三个版本可供选择。

梵想STB背面,可以看到1颗主控IC、1颗缓存DRAM和两颗存储NAND。整体尺寸约为80mm*22mm*2.5mm。

产品主控IC是来自于InnoGrit(英韧科技)目前旗舰型号IGCAA,它采用台积电12nmFinFetCMOS工艺制造,支持8个NADN通道。在安全和纠错方面,其支持包括AES、SM2/3/4(中国国家密钥)、SHA、ECC等加密保护方案,同时使用4kBLDPC提升数据耐用性和可靠性。

高速缓存使用了SK海力士的H5AN4G6NBJR-VKC颗粒,提供单颗1GB容量。

存储NAND颗粒型号为HGCBJ,根据梵想官方介绍该颗粒使用了国货之光长江存储,PCB板正反各两颗,单颗容量Gb构成1TB产品。

使用感受

自己的台式机配置一般,都是什么不够用就升级哪个配件,所以导致整套配置的均衡和年代行跨度很大。而且现在办公和居家更多使用MacBook,所以WindowsPC更多充当偶尔玩游戏的作用(而且随着年龄增大,游戏玩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台电脑的开机次数一年也没几次了)。

测试平台配置硬盘信息:CrystalDiskInfo

通过CrystalDiskInfo可以看到产品的具体型号、固件、接口模式、接口标准和传输模式。因为测试为冬天室温,开机待机温度约为27°C,软件中34°C为刚测完不久(非待机和非满载温度)。

硬盘测试:ASSSDBenchmark

在ASSSDBenchmark测试中,顺序读写速度均超过0MB/s+,不过在写入方面与官方标称的MH/s有不小差距,个人分析主要是平台核心配件性能有短板,例如CPU、内存。

硬盘测试:ATTODiskBenchmark在ATTODiskBenchmark中,软件默认从B到64MB文件样本读写表现,在KB和1MB时达到读写峰值,整体数据与ASSSDBenchmark相近。与官方标称数据差异大概率是测试平台核心配件性能导致。

不过在数据中,当测试文件样本大于1MB后,读写速度开始大幅下滑,最低为64MB样本的读取1.46GB/s和写入1.09GB/s。不知道这样的结果是硬盘优化问题还是平台性能导致,待后续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4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