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螺丝 >> 螺丝优势 >> 实探凌晨4点的郑州蔬菜批发市场大年初五,
凌晨四点的郑州,李志海已经看了15年。
年,他成了世纪联华锦艺店的一名采购员,从那时起,李志海的生物钟就被“规律”分割:凌晨四点起床干活到中午十二点——下午休息到四点——继续在超市工作到晚上九点半——回家吃饭、盘账、休息。年年如此,天天如此。
按照往年的规律,过了大年初一后的几天,正是清闲的时候。但今年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这几天倒成了李志海一年来最忙的时候。
文/河南商报记者郝楠楠
图视频/记者王春胜
00:3801
连续十五年他都是凌晨四点起床干活
凌晨四点的郑州什么样?对李志海来说,这不算个问题:自年成为世纪联华锦艺店的采购之后,他每天都是凌晨四点起床干活,如此已经15年。
空旷街道,路灯明晃晃,树影婆娑,耳边没有城市的嘈杂声……
但是,这些属于凌晨四点的浪漫,他都来不及感受。
为了多睡一会儿觉,李志海起床之后不吃早餐。从小区出来,路过十字路口清扫街道的环卫工,路过一家24小时便利店,走到拉货的面包车上,打火,等待三五分钟让车热起来后,他踏上征途。
从小区到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蔬菜区,40多公里的路程。因为南三环修路的原因,李志海需要绕行,整个路程下来,不堵车的话,需要50分钟左右。
也不会有堵车的情况。这个时间点,路上几乎没有车辆。1月29日(正月初五)凌晨四点,车更少,航海东路往前程大道的路上,有一段没有路灯,天是黑漆漆的,连着空气也是黑色,远远望去,只有李志海这辆车的两束灯光在奔跑。
车里的李志海通常会听着重播的广播,里面有前一天的新闻和不间断的歌曲,“也没人说话聊天,也看不见啥(风景),不听广播会犯困。”李志海说,他全凭这来提神。
02
挑菜、验货、谈价、装货……他是蔬菜批发市场的一条鱼
一下车,李志海的状态就“活”了起来,这是属于他的领域。
经常采购的几家蔬菜档口,都在A6区,往年这个时候,档口应该都关了不少,但今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市区蔬菜供应出现短暂的供不应求,所以从初二开始,这个区域比往年春节都要热闹。
不少规模大的档口此时已经开门,货物批量卸下,等候采购;除了这些常驻档口,路两侧还有很多骑着三轮车来卖菜的附近的农户,因为疫情带来的蔬菜匮乏,这几天农户的菜,销得也很快。
穿梭其中的李志海,像是一条鱼,来去之间、游刃有余。他先看中了一个农户的地菠菜,没有寒暄,没有来回讨价还价。
“多少钱?”
“最低能给多少钱?”
三两句话,谈到了二者都满意的价格,李志海以45元/框的价格买下了6框。“平常也种菠菜也就是20来块钱一筐。”李志海说,“但比着初二初三的价格,已经降了不少,那时候卖60~70元/斤。”
在熟悉的档口,采购就更直接。开箱验货后,先装车,再跟老板聊价格。
对价格判断的自信,来自于李志海这15年的从业经验。他自豪地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头天晚上我把超市要采购的产品数量记在账本上,但到了市场后,买多买少,是我说了算。”产品价格高于预期,他会压缩采购量;低于预期,他会增加采购量;但运回店里,摆上货架,销量走向,总是跟他的预测差不太多。
一路买过去,遇到好几位跟他打招呼的人,“老李,来啦?”、“老李,辣椒要不要?”这时候的李志海的声音是饱满的,给河南商报记者介绍起蔬菜品种、挑选经验,滔滔不绝。
03
运回蔬菜、卸货、上架、销售、补货……他是超市的螺丝钉
通常情况下,李志海一辆采购车就够用了,有时候再叫上另一名采购共同拉货,但这两天因为出货量大,他需要另外雇2~3辆车。
他也多了另外一个任务:采购郑州市政府向市场投放的储备菜,投放点就在万邦市场,据投放点相关负责人说,每天蔬菜的出货量在吨左右,投放至郑州多家超市、便利店。
前一天晚上,投放点的工人搬货到半夜,早上五点多赶不回来,李志海和负责采购的同事需要自己上手装车,白菜、萝卜、包菜三种蔬菜,至少要拉两车回去。
接近零下的温度,李志海搬了一会儿后,要把棉袄拉链拉开凉快一下。“这是咱应该做的。”
喘着粗气,口罩却不敢摘下来。“这是对大家负责、对顾客负责,也是对家里人负责。”李志海说,疫情出来之后,家里人拦着他不同意出来干活,但他还是来了,“不同意不行,咱干的就是这活儿,(如果)都不来,大家去哪儿买菜。”
他也担心。所以,听公司安排,发下来的口罩时刻带着;听家人的话,回家的第一件事儿是洗手;他也为家人操心,买好了消毒水送回家。
装好货后,李志海通常需要在8点前赶回店里卸货、上架、清扫,或者去补充采购,这样持续忙到中午十二点多,回家休息两三个小时,继续在店里帮忙,哪里需要往哪儿去。
晚上九点半是下班时间,回到家的李志海吃完家人留好的饭,开始盘点今天的账单和第二天的采购明细。
“天,天天都是这样,这就是个辛苦活。”李志海拍拍身上的土,天也大亮了,蔬菜区的街道开始堵车,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本文为河南商报原创,著作权归河南商报所有。
未经河南商报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河南商报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