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螺丝 >> 螺丝介绍 >> 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的太空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螺丝钉虽小,联结的是关键节点、强固的是重要部位,作用不可估量。
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历经风雨、自主创新,创造了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从服务中国到全球组网的中国奇迹。
20载追梦奋斗,银线电波织天网;20载成功胜战,千里之外保畅通。
倾听幕后追星人,托举北斗问苍穹。自年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在中心胜利升空以来,广大航天通信人拼搏奋斗、无私奉献,像螺丝钉那样铆在岗位不松动、紧盯细节不松懈,全神贯注抓质量、全力以赴保畅通,以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确保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万无一失、圆满成功,在追梦奋斗创奇迹的伟大征程中,甘做那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25载山沟生活,25载线路维护
郑邦国所在的线路维护岗位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数不多的,常年在外奔波、风餐露宿的群体。
发射场区到各系统、各岗位有多条通信数据传输线路,日常维护,需要翻越大小5座山、穿过11条河流、30几个村庄、40多条道路,每次临近发射卫星,或到一个周期,郑邦国都要踏上这条巡线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问及巡线工作的切身感受,郑邦国坦言:“这份工作单调、枯燥,巡线路上既有险峰峻岭,也有田坎沟渠,大部分路线通不了车,只能依靠双脚去走。”
走过山山水水,走过年年岁岁。参加工作25年,郑邦国穿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磨烂了一件又一件工作服、戴旧了一顶又一顶草帽,用烂了无数双的手套。
至今,郑邦国已累计巡线18余万公里,从未出现过一次失误而影响卫星发射,并且能够熟记每条线路的走向,每个石碑标识的位置,被誉为“线路活地图”。
17载守护机房,17载勇担使命
张万彬,现在是通信电源、配线、视频、话务等岗位的系统指挥员,距他从事航天发射任务已过了十七年。张万彬从最基础、最普通的安保工作开始做起,每天固定时间、固定线路的巡逻与值班值勤,每次他都用尽全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为航天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
通信系统24小时值班,要全链路畅通、全领域监测,一分一秒都不允许出现失误,否则就会影响任务成败。
而意外情况永不可预料,张万彬就遇到过“突来的麻烦”。一天凌晨一点五十,张万彬正在值班室值夜班,突然眼前陷入一片黑暗,周围异常寂静,眼前没有电脑屏幕的亮光,耳旁也没有敲打键盘和接听电话的声音,通信系统断电了!
张万彬迅速起身跑到配电房查看故障情况,发现是电路保险跳闸导致的供电中断,于是他果断采取行动将闸机重新开启,在短短的一分半时间内完成了所有操作。
还有一次,他听到电路报警系统发出刺耳的警报声。他依次排查可能出现故障的各个环节。不到两分钟,就检查出是油管堵塞导致电路传输中断。在千钧一发之际,周围又没有可利用的工具,张万彬来不及多想,直接用嘴去吸油管,就这样吸一口吐一口,直到把油管疏为止。
光阴荏苒,在大凉山深处,张万彬已度过了17载春秋。在这期间,张万彬换过很多岗位,见证和参与了多次航天发射任务,每次他都以从零开始的心态和如履薄冰的状态,以一丝不苟的精神把每项工作做极致、做完美。
19载追梦奋斗,19载精益求精
岳清华,通信系统光端岗位的主操作手,肩负着为各系统提供语音、图像等信息。今年40岁的岳清华已经在岗位上工作了19年,参与的航天发射通信保障任务多达次,是中心考取“网络光纤技师资格”的第一人。
“热爱本职,敬业奉献”八个字可以说是岳清华的真实写照,自上岗以来他就孜孜不倦地苦练过硬本领,排障抢通中冲锋在前,工程改造中身先士卒,学术研讨中过关斩将,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学习成才”“指技合一”的排头兵,在航天发射试验通信保障岗位上,抒写着“勇做航天尖兵,敢上九天揽月”的情怀和梦想。
不断学习已经成为岳清华的生活习惯。刚上岗的那段时间,为了弥补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岳清华为自己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日按时完成。时光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学习,原先只有高中学历的岳清华先后取得了焊工中级、网络维护中级、光纤通信技师、法律本科等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
这些年来他把自己当成一颗螺丝钉,没日没夜的“铆”在机房、“钉”在操作间,以便有更多的机会操作设备。参与的关系中心职能优化的重点改造10余项,把每一次工程改造当成是一次业务知识的再熟悉、专业技能的再提高,不断夯实自身专业技术基础。
在航天发射事业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成败,小到一颗螺丝钉的松紧,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发射任务的成败。凭着一股较真精神和精熟的专业知识,岳清华发现并排除了会议电视系统网桥故障、主干光电缆路由中断等重大通信故障20余起,一次次紧要关头排险除患,一次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他像是个隐没在机房里的大国工匠,靠着传承和专研、专注与磨砺,匠心筑梦,成功助飞一发发火箭飞向浩瀚宇宙。
航天事业的大军里,正是有像他们一样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助推了西昌航天一步步走向高轨、走向深空、走向世界。
来源: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
作者:郝伟琦、旷平昌、祝申
编辑:王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