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螺丝 >> 螺丝资源 >> 大学生热衷考公务员,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这一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没有因为舆论而衰减。相反,随着社会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出现而变得愈演愈烈。人们不仅要问,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01高薪行业不如公务员稳定?
大学本科毕业的小C在某私企工作,去年市里招一批公益岗,他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小C毅然放弃月薪超万元的私企,做了一名办公室公益岗位工作人员。虽然公益岗位工资仅仅略高于本市级最低工资标准,但他乐此不疲,他的理由是体制内稳定。
其实像小C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去年网上报道了一则消息:数十位清华、北大毕业生入职杭州余杭区的基层政府部门,甚至是街道办事处这样的单位。
这一消息引起网民热议。有人甚至对这种现象口诛笔伐,认为大学生应该接受挑战性强的工作。更有甚者嫁祸于当今的教育机制。清华北大国之重器,清北毕业生毕业后不能只顾自己找工作过好日子,更应该让国家和人民相信真理,有更大的抱负。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就业观念问题。
02传统就业观念在作崇?
“门前走马非为贵,家有读书出才人”。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读书的传统价值。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大学生一度被视为时代的宠儿。早些年,听组织部门的领导讲过一个故事:
改革开放初期,某市急需大批人才,市里选拔干部时,凡上过大学,一律提拔。最后所有大学学历的都提拔了,还有几个重要的县处级岗位没有人选,这时,一位工作人员拿出几个中专毕业人的档案,兴冲冲的告诉领导。结果,这几位“幸运儿”,被顺利安排到县处级领导岗位。
当然这只是那个年代一个缩影。然而正是这一个又一个时代缩影,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选择。时至今日,“官本位”思想仍是多数农村甚至部分城市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随着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以几何级数增长。有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共有大学生(不包含中专和在职教育取得的学历)约1.3亿,其中约万在校,毕业生1亿。占中国人口的10%左右。
按照代际循环,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早已在各领域桃李芬芳,何况我们的国家历经多次机构改革,早已没有多余的职位吸纳源源不断毕业的大学生。
另一方面,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付出昂贵的教育费用,为的是“一日入朝,门庭荣耀”。不要说创业的艰辛,就连到企业工作,他们本人或者父辈都觉得“非正统”。
03错把平台当成自身价值?
人的成长离不开平台,发挥个人价值也离不开平台。体制作为一个最大的平台,无论从资源还是从影响力,任何平台无法比肩。
在体制内,如果有幸脱颖而出,当然会发挥出比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更大的作用。但是,面对金字塔般的职位结构,这是一条比独木桥还难走的艰辛之路。
何况,在基层的体制内,精英的作用有时还不如一个普通的人价值更大。因为基层的体制需要的是“螺丝钉”、“砖块”之类的人才,而非所谓的社会“栋梁”。
我们羡慕马云,殊不知马云正是从体制内走出来的人;我们羡慕马化腾,羡慕雷军,殊不知他们当初就没选择进入体制。因为,对于价值的发挥来说,真正的创造性人才,似乎需要更多自由空间。
04时代造成的就业选择?
因为选择不同,每个人总是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与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一样,受家庭出身、个人爱好等影响,其选择的生活方式也不相同。加之当下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还有不可预测的因素,不少人倾向于进入体制内。
当然,我们的社会还有另一面。疫情过后,地摊经济一哄而起,零工时代更是呼之欲出,随之政府出台各种扶持举措,但这些举措到执行时,却成了阻碍因素,压榨着本来就很拥挤的就业空间。于是,公务员成了不少人眼里的香饽饽。
现代社会的标志,管理不仅是人性化的,更是制度化的。只有制度化,才能给社会提供稳定的发展空间。相比于约束大众社会,制度对体制内的约束力应该更强。“权力”真正装进制度的笼子时,社会才更自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才会来临。试问,到那时,谁还愿意被关在“笼子”里呢?
人的本性总是倾向于在制度框架下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那一方。大学生人热衷公考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现状下人性和价值观的体现。
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您阅读后感觉满意,请给予点赞、评论并转发,以示鼓励!「本文作者:李鑫淼」
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一生才不会后悔
《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第二座山”:为生命找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