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

读过书就不能进工厂拧螺丝大学生们该醒醒了

发布时间:2024/11/28 13:26:34   
公益中科 https://m.39.net/disease/a_6032484.html

人人自比孔乙己,可你真的是孔乙己吗?

孔乙己文学

我们不是“孔乙己”

“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的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学历是敲门砖,是我下不来的高台,也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两条短短的评语,让“孔乙己文学”爆火。

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人物,是一个在科举制中耗尽年华,穷困潦倒仍不肯脱下长衫,不甘与短衣帮为伍,而自视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正是读过书,有了读书人的清高,放不下自尊,即使那身长衫又脏又破,也不肯脱下,因为它象征了读书人的身份。

孔乙己这个形象,让当下大学生和他产生了情感共鸣。

受过一定教育,梦想跨越阶级,但考不上功名,又降不下身段。

于是干着一些对阶级惹眼的事情(喊着口号敲着键盘反资本),有一定底线(不违法),怀着一点优越感和一些劝诫的心理,对孩子们大谈“读书论”。

充满从“学生”转为“社会人”阶段的无措,对自我能力的不甘与更高成就的向往,这就是年轻人迷茫的现状。

他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家庭和大学把他们抬到了一定的高度,现实却没有给他们与之匹配的地位。

社会上“孔乙己式”的人必然存在,他们步入社会后会发现,大众把人的价值等于成功的程度,将成功等价为权利和金钱,人的价值就是看他能不能挣大钱、做大官。

短篇小说《孔乙己》

对于“孔乙己们”来说,“之乎者也”是这个世界上他唯一能够掌握和感兴趣的东西了,却因为没有利益价值,而被嘲笑唾弃。

人人皆笑孔乙己,人人皆是孔乙己。

但问题是,我们真的是孔乙己吗?

孔乙己被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压迫,我们的年轻人呢?

有一句话的回答了这个疑问:中国送走了廉价农民工,却迎来了廉价大学生,月薪招不到农民工,却可以招到一批大学生。

更扎心的是,这些廉价大学生,正是农民工用廉价收入供养的,农民工好不容易供养出来的大学生,到头来却发现还不如当年的自己。

一针见血的评语,戳穿了这个世界的现实和残酷。

年轻人用成熟的文字,在网上吐露自己的失落:

“我大学毕业可以去扫大街,但不要对我说读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来扫大街,不要来劝我,劝他们。”

你看,这就是现实世界希望年轻人该有的样子,功利主义氛围里成长起来的他们,活得又累又被动。

前段时间,合肥某大学教授在讲座时,给高中生输出“读书是为了钱”、“为了和外国人结合”。

这就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传统观念,把大学教育和功利画等号。

父母们无法接受上过大学的子女从事普通工作,否则就会被认为“不体面”、“没前途”,这种歧视和偏见,导致大学生就业时,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

我们不是孔乙己,只是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舆论中,被同化的“短衣帮”。

鲁迅

我们都是“短衣帮”

脱不下的长衫,放不下的笔杆,是孔乙己。

但我们不是。

只是一个个靠着读书,穿上了长衫的“短衣帮”。

短衣帮是《孔乙己》中,穿短打衣着的劳动人民,因为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只能依靠体力劳动赚点辛苦钱,养家糊口。

和孔乙己相比,短衣帮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不懂所谓的“之乎者也”。

受时代的局限性,短衣帮是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但如今的“短衣帮”,可以依靠普及的教育,通过高考获得精神满足,甚至改变命运,脱掉短衣,穿上长衫。

结合当下社会,与其说大学生是图功名利禄的书生,不如说是为了养家糊口的学徒。

相比孔乙己,年轻学生们自比短衣帮更为恰当。

很多人读书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大富大贵,只求能谋得一份工作,安稳生活。

数据显示,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元,38.4%的应届生毕业起薪集中在至元之间,近六成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低于元。

而月入过万群体在应届本科生里只占6.1%,是极少数人群。

这还不提里面是否掺杂了水分啊,手握的千元工资,和动不动几十万上百万的房价,谁能吃得消?

当然,“孔乙己文学”走红有其必然性。

因为读书多,就业预期高,一旦考不上研究生或者公务员,年轻人就会变得特别痛苦。

以往社会、学校和家庭,灌输的就是普通人考上大学,才会有好前途、拿到高薪资。

但是,社会已经变了。

清华硕士吐槽

90年代末期,就业形式不好,有专家建议大学扩招,家长送孩子去大学读书,把年轻人的就业压力转移到未来,只要经济能迅猛发展,就业问题就可以解决。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但问题是,就业岗位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一旦经济增速下来,高端就业岗位就会大幅度缩减,毕业生就会遇到问题。

年初,一个清华硕士在互联网大厂月薪2万觉得很亏,抨击薪资配不上自己清华硕士的身份。

他只看到自己的名校光环,却没发现互联网行业受疫情冲击,创新动力不足,整个市场环境十分低迷。

社会就业环境变了,求职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社会,揪着唯学历论、唯名校论不放,所以一些毕业生被现实痛打后,会不知所措。

古时人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仿佛只有一行——坐办公室混吃等死让人生羡。

年考研人数万人,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高达万。

所以,问题暴露出来了。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背景中,高度集中的计划式办学体制,以及过于专门化的教学体系,与现实的社会发展需要,已经产生了矛盾。

现在不是考上大学,全村敲锣打鼓的时代了,大学毕业生就是普通劳动者,去做餐厅服务员是很正常的选择,这有必要成为我们社会的普遍认知。

读书改变命运可以成为一个人学习的动力,但当功利目的变成学习的根本诉求,那知识和学问只会沦为工具,而丧失其本身的意义。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没有目标,也无法在那个“吃人”的社会,依靠自身能力改变世界,但最终出现了比他更有实力且觉醒的人,带着短衣帮们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所以无需嘲笑孔乙己,更不要怨天尤人,如果无法成为觉醒的那批人,就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普通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媒体评孔乙己文学走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3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