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

螺丝钉赞歌

发布时间:2022/12/23 17:10:43   

刘长华

改革,是中国过去40年发展的引擎,也是新时代前行的动力。在改革这趟列车上,“螺丝钉”即基层的干部群众也担当着极其重要的功能,特别是对于那些思想相对保守、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徐文伟的长篇报告文学《报春花》正是立足于一个不大为世人所注意的视角,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人们书写了一部“群英谱”。

作品生动而深刻地呈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原则。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正是中国基层改革的“愿景”和聚焦。《报春花》涵盖了经济、农村、生态、文化、社会、党建和纪检等多个方面的大命题,但它们无一例外都落在了实处,落在与广大百姓日常生活打交道的地方。

改革意味着攻坚克难,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毅和决心,需要不畏艰险的力量和干劲。对于直面具体问题的基层而言,这点尤为明显。《报春花》在乐观明媚和信念坚定的基调中,并没有回避问题,正是在难题的基础之上凸显改革的必要性、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报告文学所突出的审美特质——“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从中得到恰切彰显。

“城管”形象与执法向来牵动着市民百姓的敏感神经。诚如作品中写到“城管聘协管”,“这种现象确实是我国当前的一个问题,一个难题”,而不少“被曝光的城管与群众冲突的事件,处理的往往是协管人员,而不是编制内人员”。这是在考量城管执法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敢于对工作身份的“亮剑”和勇于对工作强度的增压便成了题中之旨。有些地方城市管理者能开动思路大胆探索,通过“优化整合分散的执法资源”而有效化解了相应的矛盾。城管的担当、自律和友好擦亮了城市的“名片”,形象在市民心中焕然一新,深得爱戴。“一门式”政务服务所带来的缕缕沁人心脾清风,这样的清风显然来自痛改前非,是对过往工作作风和文化习惯的自我颠覆,“最致命的还是来自内心。如对管理者身份的固守,对权力的眷恋,对工作方式的习以为常,无一不是存在于我们内心的顽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便是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求新意识和不断突破自我的能力。《报春花》是在为这些基层改革者整列“成绩单”,更是为后来者书写“启示录”。它是告诉基层的干部群众要有忧患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斗志。

“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鲁迅认为这些就是“中国的脊梁”。基层改革的主角便是广大的干部群众。报告文学离不开真实感人事迹的呈现,更离不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塑造。《报春花》在素材上取样20多个县(市区)多个机关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地,共采访了余人,所述的改革案例都是全国和全省有目共睹的典型,并从中不断映现出宏观的时代背景。但人物塑造的重心都倾向于行政雇员、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城管员、村长等身上。他们在时代精神的召唤下,变被动为主动,以改革者的主人翁姿态出击。在改革的攻坚战面前,作为凡夫俗子的他们有苦衷、有割舍。针对这些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除了正面和侧面的访谈,还“翻晒”了他们的工作日记和家庭私生活等,还原真实的人性的同时,也昭示了改革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和文化精神是深入每一个普通人的心怀的。

作品在从容的叙述、冷静的描写中绘就了一幅幅鲜活的人物图志。富有意思的是,除了两三个长篇的“特写”,更多的是“素描”,这种“素描”就是以事带人,人因事而显。这完全符合“螺丝钉”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想象。

《报春花》应运时代、选题新颖、视角独特、立意不俗,为新时代改革的“螺丝钉”们谱写了一支情真意切、内容翔实、风格清新的赞歌。基于严谨的社会调查,又融入了自身的切实实践和情感体验,有理论素养和文化情怀,能思想、敢抒怀,逻辑严密、文字生动,是一种值得深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9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