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螺丝 >> 螺丝资源 >> 一颗进口螺丝,真这么难制造吗引起机械行业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反应是进口螺丝是出口螺丝金额十倍,我国出口大部分都是劳动附加值,进口且是品牌溢价。高端螺栓为什么就这么难,高端螺栓真是很难制造吗!按本人理解其实高顿螺栓一点都不难,难的是维持高品质连续性。再一个我国工业还是太年轻,还没有什么沉淀内涵基础,很多都制造出徒有其表外观,品质却是众生相。
工业母机受制于人
数控行业: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有工业母机之称。我国拿的出手品牌寥寥无几,要是出机量多的大厂家单独深圳就不下五家。例如加工中心,这个是分光机和系统两大块,就比如手机要安装系统一样,不是IOS就是安卓。数控系统中世界有名的就是发那科,西门子,三菱,这三个是大众化,占据数控系统中高端位置。系统也是分精度和级别,高精度5μ以内和5轴对我国没有开放权限。最近因为手机铝材外壳比较火的数控雕刻机,国内市场使用比较多是什么牌子,发那科,兄弟,北京精雕。前两个是日本,北京精雕是国产,发那科是用自己系统,兄弟是自己二次开发系统,北京精雕就是都可以选择,发那科,西门子,三菱三个系统都可以,价钱当然也不一样。命运捏在别人手里,高精度和最新系统没法使用,所以品质价钱也要别人低一等级。
加工中心发那科,兄弟,数控车床西铁城,津上,星大。这些中端设备我国只有使用权,时刻接受监督,搬运要接受厂家批准,不然远程锁机。这样中端设备就这样了,更别说高端东芝之类龙门母机。各种条件限制于人。
历史内涵沉淀不足
有人说国内也很多数控机厂家呀!对没错,国内上千家不敢说,百家肯定有。其他不说就佛山吧!佛山起码有20家数控车床厂家,最古老应该就是石阁了,当年响当当大哥级人物,很多车床老板都是这厂家技术出身。从起家到现在也就20年左右时间,和国外动不动就是一战时代产物比就是小孩子,兄弟就是做缝纫机出身,累计到现在有50年以上历史。佛山几十家数控车床厂家,每个老板几乎都是老技术,对工况技术熟悉度当然是无可挑剔,就是这小富身价,对品牌前沿不足,工厂没有很好职业化规范。工人都是亲戚中的亲戚,老技术带朋友儿子成为小技术,这样对技术可以很好传承,可小技术很多没有机械基础,半路出家也许就初中文凭,文化知识不知,限制了产业升级。
这样竞争激烈,同质化机械,只能拼价格,克扣工人成本,减低采购品质标准,最后恶性循环。个别台面配件采用大品牌打名气,下文介绍。
配件中的搬运工
做机械不可能什么都自己生产,就比如苹果手机,也就核心设计是自己的,所有配件都是代工或者采购供应链。数控行业也是一样,丝杆导轨长期被日本和台湾厂家霸占。丝杆导轨滑块,上银,TBI,NTK.电机是日本安川。这几乎是低端车床标准。编码器,轴承,几乎都是国外品牌。其他无光要紧的配件能省就省,钣金从3毫米减到1.5毫米再到0.8毫米,车床底座正常是钢架做成三角形底座固定,有些为了省成本用比较薄钢架做框架,重量轻机床飘动就在底座里加水泥。真是不忍直视,这个就不说了,免得得罪同行。
上面说的好像很加工没什么关系,下面我说说中国为什么给人感觉是加工不出高品质东西。
举例一个和螺栓接近配件生产商。某科牌联轴器,联轴器也许很多人不懂是什么,就是替换皮带高精度传动零件。国内顶尖品牌行业20年口碑老企业,和佛山石阁同时起家。20年企业在国内不算短了吧!同品种敢说是国内第一品牌。竞争对手都是德国和日本品种,在国内能说上品牌的设备厂家几乎都有用到某科牌联轴器。就这样一个老品牌有销量厂家价值不低,都很难生产出尖端联轴器,20年追赶也就中端大众化产品。
老板也是技术出身,起家时是模仿日本品牌,抄袭尺寸,资料参数也是抄袭。就这样逐渐发展成为国内种类齐全货期快价格便宜,价格只是相对国外便宜,相对对内其他厂家还是很贵的。由一个小作坊发展到大型工厂,有了品牌,销量,利润,在日月变化进步工业中,20年了资料参数完全没有自己量化测量实验,还是抄袭之前模仿尖端厂家的,漏洞百出。日本原厂家更新一轮又一轮了,老板就是各个展会看看,如果出新品就买几个回来高仿。有一种对比性是,德国R+W波纹管联轴器世界顶级,高端数控设备就是用这种联轴器,某科也生产波纹管联轴器,可国内根本就找不到好的波纹管材料。
工人吧!社会浮躁房价动不动就上万,广州更不用说了,1.5万以下房价几乎没有。工人工资成本在压缩一个毕业生到熟练工人起码要2-3年左右时间,工厂一个工作5年机加工工人工资只有5-6千,工厂只包吃不包住,除去社保住房到手也许就4-5千,年收入顶配6万。这样工资还不如一个快递或者送快餐高,杀猪没技术含量活年收入都10+万。人追求也许很低,基本生活配置,有活干有饭吃有瓦遮头,子女老婆团聚,这很基础都得不到满足。很多人会说可以租房呀!一样很幸福,这对相对经济宽裕人感觉而已,小区住不起,城中村苦闷没住过真没发言权,中国是户籍管理制度,子女读书居住证,各种麻烦,房东不开心了三天两头加房租,或让立刻搬走,苦不堪言。
人心浮动,熟练技术流动快,阻碍成品升级更新。年头招一百几个实习生年中能走一半。欧美小作坊工人能工作20-30年,中国几乎没有这么老技术员工,都是三五年就跳槽的多。
国家土地所有制,政策变化莫测,老板心不定,看不到希望,没有想到传承子女念头。因为地是租的不知哪天收回去,脖子上的环保屠刀随时落下,过着一天是一天态度,工厂投入有限,各种挤压,钱都是落地为安,重营销轻品质,能过且过。造成恶性循环,人员流动产品模仿多,专利不积极。
中国要生产东西不难,难的是品质恒定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