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螺丝 >> 螺丝发展 >> 轨道螺丝钉丨10号线通信维修ldquo
每日在不同车站的通信设备室“打卡”,在通信传输、无线、公务、广播、CCTV、PIS等十多个系统里“穿越”,是10号线通信AFC车间马光荣的日常工作。
第一眼看到马光荣,人们总是被他那带着少许白发的寸头和那副颇具年代感的黑色眼镜所吸引。由于快速发展的重庆轨道交通事业感召,马光荣于年通过社招进入轨道集团大家庭,在此之前,他在一家为电信提供通信技术服务的通信建设公司工作。在原单位工作的12年里,他熟练掌握了贝尔、华为、中兴等品牌厂商设备的操作、维修技能,是一位精通无线和有线传输业务的技术能手,连续5年荣获原单位“优秀员工”称号。
马光荣进入轨道集团后从事通信维修工作,在10号线渝北广场通信工班同事的帮助下,很快就融入到集体中。“拥有12年通信维修工作经历的他,对通信专业日常巡检、计划检修和故障处理等工作上手得都很快。他的综合实力出类拔萃,在工作中更是表现出过人的领悟能力和实作能力。”工班长余俊对这位新同事评价很高。
同事们平时经常能够看到马光荣独自一人在设备室的身影,时而蹲下、时而垫脚,拿着一个大大的笔记本不停地记录着。他爱钻研通信各个系统,有时候为了搞懂一个问题,会加班研究到很晚,直到弄懂才肯回家。因为这事他也常常被妻子调侃,“今天这么晚才回来,又是去和哪个设备约会去了呀!”对此马光荣总是哈哈大笑。学无止境,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虽然我这十几年做的工作都是与通信设备打交道,但与轨道交通的通信相比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要取以前之所长、去之所短,将更好的自己投入到现在的工作中,把轨道交通通信维修工应有的业务、操作技能和处理故障、应急处理、风险防范能力等都快速提升上去。”马光荣如是说,也如是做。他每完成一项工作,都会去思考能不能优化;每处理一个故障,都要总结、反思,为下一次处理做预想。
“马大哥是我们的‘好师傅’,虽然他进公司比我晚,但他掌握的知识却是比我多很多。尽管他技术强、技能优秀,但从不恃才傲物,面对同事的请教耐心指导;他针对新知识点总是虚心学习、即时总结、不吝分享。除此之外,他还很懂我们90后的‘事儿’,工班的同事经常和他交心谈心,平日里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马大哥’。”说起马光荣,工班同事贺瑶就总是滔滔不绝,脸上写满信服。
今年3月份,渝北广场通信工班在调试中央公园西站的红外测温仪时,遇到了此设备无法与中心联网的棘手问题,因为这个设备是通信专业第一次接触,所以大家都处于学习和探索中,正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马光荣语速缓慢地说:“我来试试。”“那天在排除测温仪设备故障后,我初步判断是传输的问题,但直到下班我都没有解决,在下班回家后都一直惦记着,最后我还是决定返回工班去配合夜班同事一起查明原因。经过这件事之后,每当我晚上准备出门时,妻子都要问:‘你是不是又想回去工作了啊!’”,马光荣笑着说到。因为此故障点就像人的癌细胞一样隐藏得很深,不易察觉,最终马光荣通过逐一排查法找到了故障,成功将设备与中心联网,实现了数据共享的功能。
“马光荣责任感很强,对待工作很细心。那次他为解决红外测温仪器的问题,自愿加班到第二天凌晨五点才肯回家。后来我要求马大哥进行调休时,却被他拒绝了,他的这股干劲、拼劲、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工班所有人学习。”余俊说着说着就不自觉地竖起了大拇指。
马光荣所做的事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是普通的,可是他并不平庸,他只是以一名通信维修工的身份,书写着自己人生的新篇章。轨道集团的发展,还需要更多像马光荣这样的“排头兵”,学无止境、爱岗敬业、谦逊待人、精技术、会创新。
文字:周颖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樊润
校对:张李波
责编:苏阳
终审:胡潆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