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螺丝 >> 螺丝资源 >> 第一性原理如何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学
不久前,在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和他的老师芒格,虽然都已经是90多岁高龄,仍能思维敏捷地回答股东们的问题,持续数个小时。
让人不由得感慨,怎么他们就能一直保持如此旺盛的精力和学习能力?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30岁就是人生一道坎,人一旦过了三十岁,无论是身材、记忆力还是学习能力都会大不如前。
客观来说,三十多岁以后,人的体力、精力比起二十多岁时确实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但其实下降程度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夸张,甚至是可以通过锻炼身体,规律作息,改变思维模式来克服的。
只是有很多人懒得费劲去做改变,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但也有一些人一生都在尽力维持自己的良好状态。
钟南山院士80多岁了,依然一身腱子肉,从疫情爆发时起就带领团队奋战在抗疫一线,长期高强度工作;诺奖得主屠呦呦90多岁了,虽然退居二线,依然在研究团队遇到棘手难题时,提供思路指导。
他们只是个例?也不一定,很多人从退休的时候才开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书法、绘画、摄影、舞蹈,一样能做出成绩。
摩西奶奶原本只是一位纽约北部偏僻地区的农民主妇,70多岁开始学习绘画,80多岁时举办了自己的个人画展;在一向是年轻人聚集的B站也出现了一批爷爷奶奶级别的UP主,木雕达人卢爷爷、分享自己人生故事的江奶奶、讲野生动物故事的珍奶奶等等。
你觉得自己30多岁不比从前了,还有那么多人七八十岁了仍在学习新的知识。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智商吗?很大概率并不是,很多情况下只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在他的《第一性原理》这本书中,用“第一性原理”来阐述了这个问题。
《第一性原理》封面第一性原理最早的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曾说:在任何系统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它是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违反的一个基本的命题或假设。
李善友将“第一性原理”比喻成深埋于地下的地基,我们肉眼所见往往都是地面之上的高楼,地基虽然看不见,但它的纵深、牢固程度却直接影响着大楼的高度和稳定性。这就是第一性原理传达的含义。
在混沌大学的哲学思维课程中,第一性原理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与高手表现出的善于学习的能力密不可分。#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混沌大学创新必修教科书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54.3购买01思维模型
有一个故事,一个工厂大型设备原因不明停摆,工厂很着急,请了专家来看,专家来看了以后拿个扳手拧紧了一颗螺丝,机器就恢复正常了。修好了很开心,但专家报价1万元,厂家就笑不出来了,明明只是拧了一颗螺丝,为什么收费怎么贵?专家表示拧螺丝价值1元,找到需要拧的螺丝价值元,厂家这才心服口服。
虽然是一个有点夸张老套的故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复杂的情况下,高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判读和决定。
成为高手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练习不是随便练的,真正有用的是“刻意练习”——为提高特定能力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
但是在开始刻意练习之前,我们需要明白练习的是什么。
很多人学习英语就是拿起一本单词书,从第一页abandon开始背,大部分人还没有背完“A”开头的单词,就放弃了,少部分人坚持得久一些,但是即便是好不容易背完了,英语还是很大程度上用不起来。
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学习,效果却不好,这是很多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万万没想到》说: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模型。
高手练习的就是模型。
数学的公式和经典题型、围棋的定式和经典棋谱、外语的语法和经典例句、编程的算法和经典案例、理论课的案例、写作的桥段,这些都是模型。
普通的一份工作,如果不去思考这个工作背后的模式、套路、方法论,即使做了一辈子年,也只是重复前几年而已。
麻将天天打,如果不学记牌、算牌,一直凭运气,只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使天天打也无法成为高手。
刻意练习前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探索该领域背后的模型。
巴菲特的老师,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查理·托马斯·芒格曾说过:“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的才能成为高手。”
作为一位专业投资家,芒格认为只在单一领域思考,视野将会非常狭窄,无论想做什么,都应该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他认为“投资者应该糅合来自各个传统学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公式,这些学科包括历史、心理、生理、数学、工程、生物、物理、化学、统计、经济等”。因为“几乎每个系统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若要理解这样的系统,就必须熟练地运用来自不同学科的多元思维方式”。这就是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并运用多种思维模型,思维模型本身也是可以成长和替换的。
02刻意练习
在拥有了多种不同的思维模型之后,我们需要把它们植入我们的大脑,并通过练习,将它们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变成自己可以随时调用的本领。
这个过程就像练习基本功,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即“刻意练习”。
拿学习围棋来说,围棋的模型就是围棋的定式,所谓“定式”就是指按照棋谱下棋,也叫“打谱”,总之所有学习围棋的人都一定是要学“定式”的。
虽然打谱非常复杂和繁琐,也容易感到枯燥,但是通过反复训练,将这些定式植入大脑,棋手在下棋时,即便不去刻意地思考,也能下意识找到最佳的落子点。
一项曾获得了诺贝尔奖金的研究表明,国际象棋的棋手能否成为高手,最重要的标志,是该棋手在记定式和打棋谱上花费的时间,远远高于他和别人比赛所花的时间。
刻意练习区别于普通的练习,是在于“刻意”,普通练习通常以次数或时间为度量基准,练习了20次,坚持了1个小时等等。
在练习的初期,普通练习就能产生效果,但是在某个节点上,效果会开始不断减弱,直至近乎消失。
这个时候,继续练习也几乎不会产生多少效果,例如背诵古诗词,在反复诵读数十遍后,就会对它非常熟悉了,之后再继续练习,即使达到倒背如流的境界,也只是进入一种类似“自动化”的状态,此时诵读更多使用的是肌肉记忆,而非脑力,几乎无法对自己产生助益。
而如果是带有目的性地去诵读,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声情并茂地朗读三次,并且三次用时相差不超过2秒”之类。
目标可以有效提高练习的效果。
练习思维模型也是一样,就拿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来说,普通练习就是大量地漫无目的地浏览各科图书,长期下去,即使在浏览记录笔记,也可能完全想不起昨天记了哪些内容。
而刻意练习,可以带着“融合、输出知识”的目的去浏览,每天记下来的内容,思考有哪些与自己熟悉的内容息息相关,然后讲给其他人听,或是写成文章在网络上分享。
初期可能都是一些稚嫩或常见的想法,久而久之,在不断地输入与输出中,思维得到锻炼,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发生质变。
03及时反馈
保证刻意练习效果,需要有一个及时反馈。
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练习对我们的大脑有哪些影响。
曾有科学家与心理学家细致研究了音乐训练对大脑的影响,他们招募了一些音乐家和普通人,对他们的大脑分别进行了扫描,结果表明需要对左手手指进行精妙控制应用的音乐家们,在大脑皮层的各种不同部位拥有更多神经元。长期的练习改变了他们的大脑结构,让他们的音乐演奏能力得到增强。
人们就是通过练习,激发一个又一个的神经元,然后联结成神经网络的,擅长不同技能的人,拥有不同的大脑神经元网络结构。
随着技能的熟练程度提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会变得更为简洁、高效,大脑的工作效率越高,做同样的事情能耗反而越低,可以胜任更复杂、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的“内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正确的练习,还是错误的练习,都会激发相应的神经元。
大多数健身教练都认为略有基础大部分较为难带,因为他们不像零基础小白一样是一张白纸,也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他们掌握了一些锻炼知识和技巧,有的正确有的错误,他们自己无法分辨,但是又喜欢质疑教练的指导。
之所以错误的姿势非常难以矫正,就是因为它们已经被刻印在大脑深处,在发现练习有错误的初期,就及时调整,是最理想的状态。
反馈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调整,避免错误的练习。
建议输入知识后要讲给别人听,要写出来分享,因为这样一来能够获得及时反馈——对方能不能明白你的意思,表达得清不清楚,观点有没有说服力,是否具备知识增量等等。
专业的运动员,在练习时都有辅助人员给予及时反馈,旁观者往往能够看到当事人看不到的问题。
根据收到的反馈去调节自身,补足短板,是保证刻意练习效果的关键步骤。
总结
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中介绍了“第一性原理”的由来和应用,揭秘了高手善于学习的原理,其实这本书的着重点更在于基于第一性原理进行的商业创新,以哲科思维的视角分析组织和商业,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看看。
THEEND
我是聂梓吟,分享原创书评,欢迎与我多多交流。